小区里的李叔每天早上都会坐在楼下的石凳上晒晒太阳,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药袋——他是1978年退伍的老兵,当年在边境防御战里熬了三年,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,现在每走一步都疼得皱眉头。最近他拿到了军龄补贴,对着邻居笑:“够买两瓶止疼药,这下晚上能睡踏实点了。”
可别觉得这只是“发点钱”那么简单。为什么国家要给1985年以前服役的退役军人发军龄补贴?难道真的只是为了那点数字?
咱们得先看看这些老兵的现实日子。1985年前入伍的军人,现在大多已经六七十岁,甚至八十多了,身体早就被当年的苦日子熬垮了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关节炎、心脏病,这些“老毛病”像块石头压在胸口。看病买药成了家常便饭,可退休金就那么点,子女还要养家糊口,帮不上太多。有个老兵的儿子跟我说:“我爸得了老年痴呆,妈每天照顾他,这补贴虽说不多,可确实帮我们扛了点压力。”这哪里是“锦上添花”?分明是“雪中送炭”——够买瓶药,够添件厚衣服,够让老人多吃口热饭,这就是最实在的帮扶。
再想想当年的历史。1985年前,咱们国家还在爬坡过坎,部队的条件有多苦?武器是“老掉牙”的,通讯靠吼,医疗点就几张破床,吃的是粗粮馒头,睡的是土铺。有个抗美援朝的老兵回忆:“那时候冬天冻得脚都没知觉,只能把脚放在怀里捂,可谁也没喊过苦——因为我们知道,背后是家国。”可那时候的政策呢?没有现在的五险一金,没有高额补贴,很多老兵退伍后就回到农村,面朝黄土背朝天,把青春都埋在了地里。现在给他们发军龄补贴,不是“补偿”,是“补欠”——补当年没赶上的政策,补当年没享受到的荣誉,补那段“苦日子”里的委屈。
更关键的是“情感账”。现在社会节奏快,老兵们难免觉得“跟不上”:年轻人的手机玩不转,网上的梗听不懂,甚至有人觉得“当兵那点事算什么”。可军龄补贴不一样,它是个“信号”——国家没忘记你,社会没忘记你,你当年的付出,有人记得。就像李叔说的:“拿到补贴那天,我翻出了旧军装,对着镜子敬了个礼——我还是个兵,国家没忘了我。”这份认同,比多少钱都金贵。人老了,最怕的不是穷,是“没用了”,而补贴就是告诉他们:“你有用,你值得被尊重。”
还有对现役军人的影响。现在的年轻人当兵,看的是什么?是“当兵光荣”的底气,是“老了有人管”的安心。看到老一辈老兵被照顾,他们会想:“我现在付出,将来也会有回报。”这份底气,稳住了军心,也稳住了社会的和谐。就像有个年轻战士说:“看到李叔拿到补贴,我觉得当兵值——不是为了钱,是为了这份‘被记得’的安全感。”
其实老兵们也明白,1985年后入伍的军人待遇好,可他们不眼红,只说:“我们那时候条件差,现在政策好了,应该的。”可咱们不能忘了,没有他们当年的“条件差”,哪有现在的“条件好”?没有他们当年的“苦”,哪有现在的“甜”?
给1985年前的老兵发军龄补贴,说到底是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。它不是简单的“发钱”,是对历史的尊重,是对贡献的肯定,是对现实的帮扶,更是对全社会的“责任传递”——当兵光荣,国家不会忘记你;奉献值得,社会不会辜负你。
未来呢?咱们得继续完善这份关怀:提高补贴标准,扩大覆盖范围,解决看病难的问题,让每一位老兵都能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尊”。因为,他们是英雄,是咱们民族的“脊梁”,他们的晚年,应该有尊严,有温度。
你说,这样的补贴,能只是“发点钱”那么简单吗?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