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说,山体滑坡这玩意儿有多吓人?要是没经历过,还真很难感同身受——可对于四川泸州叙永县红洞桥村的村民来说,这几天,怕是要一辈子都忘不了。
7月24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滑坡,把原本宁静的村庄变了天,泥石流裹挟着巨响奔腾而下,村民们临时转移,高中校园灯火通明成了临时的家。
可你要细琢磨,那一份所谓的“幸运”,到底是上天眷顾,还是人力未雨绸缪?
凭啥这一大家子117口人,能在土石横飞前安然无恙?谁会想到,真正保下这条命的,竟然是几张手工撕裂的纸条,还有卷尺下的那一道道细缝。
地灾预警、转移安置什么的,说得高大上,背后其实全靠“细致到头皮发紧”的勤勉。
把目光拉回大石镇,离叙永县城有将近50公里,平日不说人来人往,起码算是“与世隔山”,三大名胜环绕,风景确实不赖。
但谁也不会愿意,“灾难变景点”。
这个7月,雨下得没完没了,19号夜里就劈头盖脸地来了一波。
大家其实都有点习惯,但习惯归习惯,雨量数据还是能唬人一跳。
72个小时内,部分雨量站直接冲破了250毫米,堪称“刷新历史上线”。
别忘了,这还只是记录在案的。
气象台的红色预警信号连续亮起,村里的十二社社长杨胜录一早就背着卷尺上岗。
说他是社长,平日也就一农民,可听了好几年“地灾防范知识”培训,懂点门道——树立不直了吗?杆子歪不歪?地面是不是突然裂了道口子?
这一巡查可真发现不对劲:白云寺附近水泥晒坝上一道约1厘米宽的裂缝,周围土地也“跟着闹情绪”。
倘若不是培训里有人反复叮嘱:裂缝得琢磨、纸条得粘、啥异样别马虎,估计也没人会多管这些“细枝末节”。
电话一打,村干部几个就蹿了出来,紧接着技术队、地质队、镇政府全体动员。
这种反应速度,堪比电影里解救女主角的生死时速,真一秒都不想拖。
两头跑的干部加上盯现场的技术队,一边用边坡雷达等看家本领“扫一遍”,一边用肉眼再巡查——智能科技+地气土办法,双保险。
边坡雷达听起来高科技,其实就像村里老头拿大喇叭、姑娘搭梯子,软硬结合,省得哪一个漏洞。
有人问,贴纸条看裂缝,能有啥用?
别笑,正是那几张纸片撕裂,才彻底敲响大家心头警钟:裂缝还在活动,风险在升级。
再配合监测数据的变化,紧急转移,成了唯一合理的选择。不等“万事俱备,只欠脚底一滑”,把人提前拉出去,才是正经事。
起初只是局部几户,紧接着规模扩大,再扩大。
镇上的应急指挥部边研判,边扩大人群,从13人到95人,最后死死盯住117人都算上。
这事其实挺考验协调能力。
你想啊,大半夜村民都睡了,通知转移、点名、安排交通、安置地点都得安排妥妥。
一夜灯光通明,叙永大石中学成了新临时宿营地。
大伙儿带着点睡意和莫名的紧张忙着撤离,没一句怨言。
毕竟命比啥都值钱。
可事情还没完,真正的“主角登场”在凌晨2点49分。
山里一声没由来的轰响,像是雷公打鼓,又像皮卡车碾过茂密的泥泞。
谁睡得着?
杨胜录打死都不敢阖眼,办公室里留守询问动向,心里却是“最怕梦里惊雷”。
这时候谁也想不到,滑坡的锋头已经扎到自家屋檐边——地质队连夜会诊,指挥部火速加区扩面。
3点前,117人全部安全到达“新家”——人人到位,一个不落。
等到天亮,那场景说难忘都轻了——500万方的土石顷刻垮塌,房屋变废墟,路面翻巴掌皮,庄稼连根没顶,鱼塘也如同裂口大饼。
据说,有的地方鱼都跳到干地上,农田直接成了“泥浆浴场”。
村民杨光银家的两层楼彻底塌了,杨胜录在无人机影像里愣愣盯着那一堆废墟,只剩苦涩。
宁静小村,转眼间宛如大片拍摄地——只是演员们,更喜欢剧终时的全员安然。
一连串数字丢出来,11处屋倒了、23处受损,500多亩耕地毁了,道路断了三公里,损失两千多万,“账算得再明白,也买不回一口人命”。
但哪怕天塌半边,回头看那一夜的大撤离,再看看零伤亡的结局,村民自己都觉得“捡了一条命”。
你以为这里面全靠运气?
还真不能光归功于老天爷开眼。
技术员的科学推演,干部的现场指挥,农民的细心排查,纸条和卷尺的默契配合,每一环都算拼了老命。
说白了,“咱本事不大,能做的也不过是比危险更早一步,别让悲剧重演”,这样一点一滴,才敲碎了隐形的“死神门槛”。
说到这,有些话,不吐不快。
我国一年到头,地质灾害不少,尤其这些年气候怪脾气,旱涝交替,雨量说突发就突发——谁会事先写好剧本?
幸好,这些年“人防+技防”并驾齐驱,专业队伍水平上去,群众也跟着“开窍”。
别小瞧农民兄弟,人家培训几回,技术吸收得明明白白。
所谓边坡雷达、三维实景地灾系统,听着像黑科技,落地要靠各路人“眼明心细”。
纸条裂、地面缝、稻田下陷、墙基变形,全给预案提前写明,谁敢掉以轻心?就怕自家不认真,完了给家里添新坑。
咱泸州不止这一个村,今年上半年全省八轮大雨轮番上线,广大干部群众展开“地灾防控大作战”。
四川省相关部门现场监测,避险转移群众直接突破54万人次!
数据显示,今年成功避险27起,光数据上说,几百条命都是提前搬开的。
说起来,人们都说“灾难无情人有情”,但仔细看看,这情里还藏着一份智慧和一份果断。
有人感慨,这回多亏村里“技术+经验”双保险,把命运交到自己手里。
有人嘀咕,要是真出了人命,哪件事都得含泪吞。
怎么就能“化险为夷”?
技术队伍要敢于担当,村两委要敢硬碰硬。
信息上报要快,干部夜里跑不怕苦,预警系统得处处都灵。
说到底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别看贴纸片、看树变歪这些土办法“掉价”,关键时刻就是它顶住了最后一道防线。
至于安置点里头你看一眼,群众都挺淡定,吃饭睡觉照常,大人商量未来路怎么走,小孩追逐嬉闹压根没觉得生活就此留白。
灾难面前,大家走到一起,拧成一股绳。
这份“幸存者的乐观”和团结,让人想起一句流行语:“生活再难,也要努力活出硬核的模样。”
最后——看这一次叙永县的教训和经验,像不像一道活教材?
提醒着所有人,不能等灾难来了才抱头跑,平日的预警、日常的演练,一点也马虎不得。
“没出事”不是侥幸,是一群人默默提前做足了功课。
要真等“天大灾难”,再喊高手、求科技,那可就太被动了。
天灾谁能拦?可咱至少能做的,就是把可能性降到最低、把人命摆到第一。
如果说四川叙永红洞桥村大撤离是一场赛跑,只能说人类和灾难接力,拼的就是“比灾难快一步”,输不起。
未来面对极端天气,技术升级和群众参与一个都不能少。
小小纸条能救命,土办法配高科技,才是真正的“新地灾互助”。
那么——你觉得自己所在的社区,对极端天气和突发地质灾害的准备够不够?
如果换作你,你愿意为家园防线贡献怎样的一份力量?
欢迎留言唠一唠,也许你的一句话,就是下一个幸运村庄的关键灵感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