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佳辉的球杆重重砸在台呢上,那声闷响像极了上海梅雨季的闷雷。5-4领先的大好局面,硬是被凯伦·威尔逊这个"囧哥"给搅黄了。决胜局那颗要命的粉球在袋口晃了两圈愣是没进,现场观众"哎呀"声还没落地,威尔逊已经像饿虎扑食般完成了清台。这场景,活脱脱像老北京涮羊肉——眼瞅着肉都涮熟了,结果被隔壁桌一筷子捞走了。
威尔逊擦着球杆冲镜头咧嘴一笑,那表情跟十年前在上海捧起首冠时一模一样。这个英国佬跟上海真是有缘,2015年在这把特鲁姆普给收拾了,去年却被周跃龙剃了个光头。赛前他还自嘲:"要是再吃个鸭蛋能换四个冠军,这买卖划算!"您瞧瞧,世界冠军的底气就是足,输赢都透着股混不吝的劲儿。可人家确实有资本,上赛季四冠在手,世锦赛翻车算啥?人家管这叫"战略性调整"。
斯佳辉这边可就没这么潇洒了。第九局轰出单杆127分时,场边教练攥紧的拳头都在发抖。这娃儿技术没得说,三杆破百的数据搁哪都是顶尖水准,可关键时刻总差那么口气。就像重庆火锅,底料再香,涮毛肚火候差一秒就嚼不动。去年世锦赛四强的光环还没捂热乎,转眼又栽在"赛点魔咒"上。八次交手七次输给威尔逊,两次被逆转都是决胜局,这剧情比《乡村爱情》还磨人。
比赛转折点来得比上海变天还快。第十局斯佳辉33分领先时,一杆防守球力道稍微大了点,威尔逊立马像闻到血腥的鲨鱼。83分清台的过程行云流水,解说员激动得差点把保温杯打翻:"这哪是打球?分明是在台面上绣花呢!"决胜局更绝,斯佳辉刚打出单杆40分,走位稍微偏差了半颗球,威尔逊直接来了个97分零封。技术统计显示关键球处理成功率92%,好家伙,这精准度堪比老中医号脉。
观众席上有位穿红旗袍的大姐直拍大腿:"哎呦喂,这英国小伙儿属牛皮糖的吧?甩都甩不脱!"旁边戴鸭舌帽的大爷幽幽接茬:"人家那叫大心脏,跟咱外滩的钟楼似的,再大风浪都稳得住。"这话算是点破了天机,斯佳辉缺的就是这种"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"的狠劲儿。您看威尔逊落后时那眼神,活像饿了三天的狼看见肉,哪像咱们小斯,领先时反而手紧得像捏着个烫山芋。
塞尔比那边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。6-0横扫墨菲的比分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乒乓球比赛。两杆破百四杆50+,这火力密度赶上过年放鞭炮了。"魔术师"墨菲整场就摸了七次球杆,赛后采访脸绿得像没熟的杨桃:"我这哪是来比赛?分明是付费陪练来了!"要说塞尔比这状态,那真是老太太摸电门——抖起来了,照这架势,冠军奖杯怕是已经在他家茶几上预留位置了。
斯佳辉背着球包离场时,有个穿科比球衣的小球迷突然大喊:"辉哥别怂!下回干回来!"小伙子脚步顿了下,没回头,只是把球包带子往上提了提。这个动作被现场摄影师抓个正着,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疯传。有网友神评论:"像极了考砸了还强装镇定的大学生,其实背包里课本都拿反了。"话是损了点,可这份青涩,不正是当年丁俊晖也经历过的吗?
威尔逊赛后采访特别够意思,专门用中文说了句"谢谢上海"。您猜怎么着?这老外居然还知道提十年前在这夺冠的往事,整得跟回娘家似的煽情。记者问他怎么看待可能对阵奥沙利文,这哥们眉毛一挑:"去年大师赛决赛欠我的,这次该还了吧?"听听,这哪是采访?分明是下战书呢!
场馆顶棚的聚光灯渐渐暗下,工作人员开始撤广告牌。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威尔逊临走时特意摸了摸球台边沿,那动作轻柔得像在摸古董瓷器。而斯佳辉的毛巾还搭在球员座椅上,皱巴巴地团成一团,活像主人慌乱逃离时落下的。这两幅画面搁一块儿,可不就是现成的斯诺克寓言?一个在享受战斗的余温,一个还困在失利的迷宫里转不出来。
夜宵摊上,几个资深球迷就着小龙虾复盘比赛。穿花衬衫的老李嘬着牙花子:"要我说啊,咱们小斯缺堂心理课。您看人家塞尔比,落后时稳得跟入定的老和尚似的。"戴金链子的王叔不同意:"扯!丁俊晖当年不也这么过来的?关键得多吃几次亏!"争论声飘进黄浦江的晚风里,混着轮船汽笛传出去老远。这场景莫名让人想起二十年前,人们也是这么讨论初出茅庐的丁俊晖。历史像个轮回,只是主角换了名字。
威尔逊下轮要是真碰上奥沙利文,那可就是火星撞地球了。去年大师赛决赛的剧本还热乎着呢,这次要再加点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,保准比电视剧还精彩。至于塞尔比,现在状态热的能煎鸡蛋,谁碰上都得脱层皮。不过斯诺克这玩意儿有意思就在这儿——您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啥,就像没人能料到今晚威尔逊能在1-4落后时翻盘。
保洁阿姨收拾观众席时,捡到个斯佳辉的应援手幅。塑料杆都折了,可"中国龙"三个字还倔强地亮着。阿姨拿抹布擦了擦,给摆在了球员通道的显眼处。这动作被路过的赛事总监看在眼里,老头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,他也是这么收拾丁俊晖落下的矿泉水瓶的。那会儿谁能想到,那个闷头练球的瘦小子后来能搅动整个斯诺克江湖?想到这儿,总监摸出手机发了条朋友圈:"年轻时的跟头,都是往后登高的垫脚石。"配图是空荡荡的赛场,灯光下绿呢台面亮得像块翡翠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