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金门海域的海警巡逻已成常态,南海的钻井平台亮起灯火,藏南的雪山脚下暗流涌动,中国在三大热点地区的行动引发全球瞩目。 一个尖锐问题浮出水面:面对台海的风云变幻、南海的暗流汹涌、中印边境的剑拔弩张,中国真的如某些外媒所言"陷入战略被动"吗?
赖清德自2024年5月上台后加速"台独"挑衅,台湾当局耗资19.88亿美元向美国采购军火,2021年至2024年对美军购总额高达77亿美元。 这些开支挤压民生投入,岛内石化、纺织产业因大陆取消134项产品关税优惠陷入困境,民众生活成本飙升。
大陆的军事回应从警告升级为实战化演练。 2024年5月"联合利剑2024A"演习首次实现海空力量贴台巡航;2025年6月,海警直接划定金门限制水域,常态化执法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台湾社会的"风险疲劳":民众对军演从恐慌变为麻木,媒体将解放军行动淡化为"政治恫吓",却忽视大陆已具备随时"锁岛"的能力。
美国一边向台兜售武器,一边宣称"不承诺出兵"。 日本则公然研发覆盖中国本土的高超音速导弹,前首相安倍"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"的论调死灰复燃。 而赖清德在岛内救灾迟缓、沉迷"团结十讲"空谈,台风灾情中暴露的冷血姿态,让"反中牌"彻底失灵。
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遭全球抵制。 近130国政党与组织公开支持中国立场,包括南非共产党、柬埔寨人民党、埃及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等,共同呼吁"争议须由当事国直接协商"。 柬埔寨首相洪森直指仲裁是"政治阴谋",强调"东盟不应被域外势力绑架"。
美国试图以"自由巡航"煽动紧张,盟友反应冷淡。 澳大利亚拒绝加入南海巡航,智库警告"过激反应只会自断后路"。 中国则通过实控岛礁建设与资源开发巩固主权:南海油气井日夜运转,2025年夏季旅展上以"凤冠文创"为符号的文化输出深入台湾,软硬两手并行。
中印第14轮边界会谈前夕,印度突然向藏南地区(印称"阿鲁纳恰尔邦")增派两个山地师,兵力超3.6万人,配备山地战特种装备。 此前印军已在该地部署5000人侦察部队,并计划于2026年3月前形成"全面作战能力"。
美国幕后动作频频:2024年3月公然承认藏南为"印度领土",英国防长访印时鼓噪"共同警惕中国导弹威胁"。 而印度陆军参谋长辛格声称增兵是为"抗衡中国在西藏的军事存在",却对中方提出的"脱离接触"协议避而不谈。
台海的经济绞索正勒紧台湾民生,南海的国际声浪淹没仲裁闹剧,中印边境的谈判桌直面数万重兵,若仅从外部压力看,中国似处"围堵中心"。 数据揭示另一面:
美日鼓动"中国被动论"时,却未言明关键矛盾:美国对台军售延期交付,因产能被乌克兰战场拖累;日本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屡次失败,部署遥遥无期;印度3.6万山地师驻扎高寒地带,每日耗资百万美元,军费捉襟见肘。
当台湾的渔船因关税提高无法进入大陆市场,当南海的钻井平台亮起不灭的灯火,当藏南的雪山脚下暗流涌动,一个更深刻的博弈正在展开,中国在三大热点地区的每一步行动,都牵动着全球战略格局的神经。 被动还是主动?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巡航的舰影、每一份国际声援、每一次边境对峙的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