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梁志全
世界上有争议的话题很多,但“吸烟有害健康”却是大家的共识。即便是每天抽一两包烟的瘾君子,也承认吸烟有害,应当戒之。但戒烟之难,却难于上青天!
本人属于资深烟民,既品味过吸烟之愉悦,又看惯了烟场之百态,也遭遇了无数鄙夷之目光。时至今日,我对香烟的利与弊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,且容我一一道来,与大家分享。
01
为了一片树荫,
我学会了吞云吐雾
我1969年初下乡插队落户,一开始并不抽烟。夏天的农活不仅繁重,而且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,没有水喝,炎热异常。记得当时我篡改了一首古诗,记录如后:“锄禾日当午,饥肠响如鼓,回家做午饭,几只烂红薯”,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知青的囧境与艰难。夏日炎炎,每天上午十一点过是最难熬的时刻,这时往往会传来生产队长的一声吆喝:“吃烟的过来吃烟,不吃烟的继续干”。于是有接近一半的男性社员扔下锄头,去到树荫下,拿出水烟袋,吞云吐雾起来。只剩下我们这些半大青年和一群婆婆大娘,汗流浃背、砥砺前行。
一开始我并不计较,但长时间在烈日下,在干燥的泥土上劳作,口干舌燥、饥肠辘辘,确实难受。有时候,天空中突然飘来一朵云彩,恰好遮住阳光,顿时感到几分清凉。但好景不长,几分钟之后,云彩慢慢飘去,又陷入炎热之中。我时常仰望天空,期盼着飘来一片更大的云彩。艰苦的劳作使我讨厌太阳,喜欢乌云,喜欢下雨。当然,我更喜欢树荫、羡慕树荫下的烟雾缭绕,开始嫉妒他们的怡然自得,继而在内心忿忿不平,大喊不公!
1970年夏天的一个赶场日,我花了五分钱买来一包水烟,又找来几张旧报纸,裁成小纸条。第二天,当队长喊吃烟的时候,我也跟了过去,掏出烟丝放在纸上,卷成喇叭状点燃,轻轻地吸了一口,当我喷出第一口烟雾时,社员们非常诧异,我诡辩说: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就是要向你们学习嘛!大家一阵哄笑,接纳了我成为烟民的事实。
从此以后,我每天都能在树荫下享受片刻的休闲时光。一个十九岁的知识青年,由此开始了长达48年的烟民生涯。
02
香烟的副作用:
社交与提神
副作用是一个医学术语,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。吸烟有害健康,有害的副作用是什么呢?应该就是它的正面作用。我认为,吸烟除了损害健康之外,还确实具有社交和提神的两大功能,否则就没有那么多人吸烟了。
先说抽烟的社交功能。平时亲朋好友见面,一般都要递烟,既是一种礼貌,也是一声问候,有时还能表达敬意。即便在农村,晚上去社员家串门,他们也会恭恭敬敬地给你递上水烟杆,以此表示欢迎之意。社员们白天抽烟时围坐在树荫之下的小憩,生产队长会与老农们讨论一些时令季节及农活安排(我也在抽烟中学会了24个节气);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换赶场天的新闻和一些农产品价格;再有就是一些八卦和粗俗的玩笑。这些社交活动可以解除你的一些疲劳,使你精神放松后再投入到烈日下的劳作之中,在不知不觉中让你体会到了吸烟之愉悦。
香烟的社交功能还体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上。俗话说,烟是和气草,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,先递上一支烟,再摆几句龙门阵,就会消除陌生感、距离感,有助于人际交往。另外,求人办事,商务谈判,承接工程,更是需要烟酒开路。
香烟还具有和解功能。知青下乡之初,在大脑中还残留了一些红卫兵的派性意识。有的知青更像是一匹没有驯化的野马,戾气很重。当两拨在学校有过节的知青在赶场天相遇时,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。危急关头,只要有双方都认识的知青走出来,散发几支香烟,打个圆场,就能化干戈为玉帛,这是香烟社交功能中的和解功能。
香烟的第三个功能是提神。我第一次感觉到提神的效果是做习题。读书时喜欢数学,更喜欢做数学的应用题。下乡后自学初三的平面几何,山乡的夜晚,夜深人静,正是看书做题的好时光。但时间久了,就开始头昏脑涨,这时卷上一支水烟,深深吸上一口,顿觉神清气爽!
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是下象棋,回家度假之时,几乎都是在茶馆的棋桌上度过的。对弈时间长了,大脑一片茫然,此时抽上一支香烟,顿时心旷神怡,走出致胜妙招,取得胜利。
退休后喜欢自驾游。我与朋友、同事一起,进行了好几次跨省自驾游,为了保证长途行车安全,每开行一两个小时,就要去服务区休息、抽烟。我也努力戒烟几次,每次只坚持了两三个月,都是因为长途行车而复吸。
2016年6月进藏自驾游,在国道318线上的折多山口,我吸了一支海拔(4298米)最高的香烟
2016年秋天,我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戒烟,而且基本成功。到了11月初,需要一个人从成都开车去海南,全程两千公里。独自驾车,无人说话,孤独、寂寞还是小事,疲劳才是安全行驶的大敌。为了行车安全,出发前,我精心制定了几大抗疲劳神器:
1、喝茶;2、听歌;3、吹冷风;4、大声唱歌;5、涂风油精;6、洗冷水脸;7、服务区小憩。第一天还好,前3项同时使用,基本能抵御疲劳,保持精力集中。第二天进入广西境内,气温升高,前三项已经无济于事,只好使用4至6项。我平时很少唱歌,为了提神,我开始大声吼叫,但很快就唱累了。于是到服务区洗冷水脸,抹风油精,但都只能管一个小时左右。到了第三天,前六项完全失效,只有采取最后一招:到服务区睡觉。但天气炎热,车内温度较高,车外声音嘈杂,根本无法入睡。万般无奈,只好在湛江服务区买上一包烟,吸上一支,立觉神清气爽,精神焕发地开上海轮,顺利渡过琼州海峡,平安到达三亚。
以上谈到香烟的两大功能,似乎也有一些诡辩成分。很多终身不吸烟的脑力劳动者,照样能够集中精力,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,甚至完成重大的科研项目;至于社交方式,也是多种多样,不仅仅只有香烟。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以吸烟来提神的错误方式,以至于形成了对香烟的依赖。退一万步来说,即便香烟真有以上两大功能,但以牺牲自己健康为代价,依然是得不偿失,不可提倡。
03
漫话烟场众生像
烟场者,吸烟之场所也。少则三五人,多则几十、数百人(以前的礼堂和会场都可以吸烟)。本文所说的烟场,仅指平民百姓自费吸烟的场所。至于官员的公款消费,享受免费的吸烟者,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。众生者,烟民是也,烟民交往的各种社会形态交织成一幅鲜活的烟场图像。
古人云“棋以观德”,是说通过观察下棋者的习惯和动作,可以看出他的品德。我则认为“烟以观格”,就是说,观察一个人抽烟的行为习惯,可以看出他的性格。欲说吸烟,先看散烟。
A. 散烟
俗话说:烟酒不分家。一般人抽烟时都要散发给大家,共同分享,散烟有以下几种类型。
豪爽型 往往在酒桌上出现:只见他掏出烟来,不管认不认识,先给每人散发一支。如果有人不接,他会不高兴,在他的百般劝说下,不会之人也只好半推半就接了过去。点燃香烟之后,他再拿出一盒,“啪”的一声拍在桌上,“要抽烟随便拿”,说完就继续喝酒,在觥筹交错的热烈气氛之中,恍然觉得那个“按需分配”的时代已然来临;
普通型 多数人散烟就是遵从自愿原则,人家不接也不勉强。在自己点烟的同时也替别人点上,这叫礼貌。这种人性情随和,一般不强人所难。
吝啬型 这种人很少。别人发烟,他来者不拒,但他的香烟却不拿出来散发。如果大家在不抽烟时闲聊,他犯了烟瘾,就会溜到一边,在衣袖的遮挡中悄悄拿出香烟,这也叫“袖里乾坤”型,这种人很自私,是喜欢吃独食的主。
“敲诈”型 大多发生在哥们之间。得知某人昨天去参加了婚礼或是其它宴会时,大家就会要他发烟,而且要发好烟。被敲诈者只好拿出来,每人散发一支。如果是囍烟,则散发两支。在喜气洋洋的烟雾缭绕中,你或许能体会到当年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快感。
从散发香烟的品牌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经济实力。七十年代,大家收入很低,香烟定量供应,一般人都是抽三毛以下的烟。我抽的第一包香烟是火车牌,一毛五一包,堪称价廉物美。其它如云南的春城、红梅,成都的红芙蓉,重庆的嘉陵江,贵阳的甲秀,河南的巨浪,都是三毛以下的烟。最难抽的是经济烟,八分钱一包,其味辛辣无比,给人一种割喉的感觉,还不如水烟好抽。
偶尔,有人会散发带有锡箔纸包装的高档香烟,如上海的牡丹,云南的大重九,都是当时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高级香烟,于是赢得众人惊奇和夸赞。但也有人为了装点门面,把廉价香烟装在带有锡箔纸的烟盒内散发,也能糊弄大家于一时。
B. 敬烟
除了散烟,还要学会敬烟:面对长辈或者德高望重之人,或者求人办事之时,就不是简单的散烟,而是把一支烟双手递上,这叫敬烟。敬烟是一门学问,走进政府机关的办公室,你必须察言观色,分清官员与下属。七八十年代,办公条件差,领导与下属,往往是好几个人都挤在一个办公室。敬烟必须先敬领导,这就要求你在短时间内辨别出谁是领导。
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给女士敬烟。我有一次去求人办事,走进办公室,发现有三男一女,看见桌上也有烟灰缸。于是一边热情招呼,一边掏出烟来,给三位男士按年龄长幼的顺序敬烟,在女士不吸烟的惯性思维下,我没有敬她。谁知那位女士自己从抽屉中拿出一支烟来,我慌忙之中敬上烟去,并连声道歉。事后知道,那位女士不仅抽烟,而且还是科长,好在她并不计较。
我非常赞赏现在建立的政务服务大厅,既免除了市民八方跑路之苦,还解除了敬烟之烦恼。
C. 吸烟
如果说散烟方式多种多样,那么吸烟方式更是五花八门。单说那吸烟的速度和神态,就至少有四种。
一是快速型。点燃一支烟,就连吸几大口,然后仰望天空,让烟雾徐徐从鼻腔、口腔中吐出,有时还通过搅动舌头吐出漂亮的烟圈,充分享受着吸烟的快感。更有人掌握了烟肺直通的绝技,吸入的烟雾不在口腔中停留,而是直接到达肺部,他们通常三五分钟就能抽掉一支烟。这种人不光烟瘾大,性格也比较豪爽,办事雷厉风行,但脾气也大。
二是悠慢型,一烟在手,不慌不忙,半天才吸一口,十来分钟吸完一支烟。这种人脾气温和,遇事不慌不忙,很好相处。
三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速型。这种吸烟者者人数最多,他们吸烟讲究节奏,每间隔十多秒才吸上一小口,烟雾在口腔中停留两至三秒,才慢慢吞入肺中。这种吸烟者性格中庸,不容易走极端。
四是优雅型。有些人很讲究抽烟之风度,从散烟到吸烟,动作优雅,透出一股艺术范。先看散烟,他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巧漂亮的金属烟盒,手指按动机关,“啪”的一声烟盒自动打开,跳出烟来,然后在众人啧啧声中散发香烟;如果是别人散烟与他,只见他用右手接过烟来,并不立即叼在嘴边,而是先在自己手表上轻轻剁几下,然后把整齐的一头放进嘴里(当时的香烟没有过滤嘴),再用打火机慢慢点燃,最后优雅地吐出烟雾。
我曾经看见一个中年漆匠师傅,站在高墙前面的木梯上面,用红色油漆写标语。他身穿雪白的衬衣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左手提桶油漆,右手紧握漆刷,嘴角叼着香烟。一番操作下来,头发不乱,衣服无漆,连烟灰都不曾沾上。这哪里是油漆,分明是艺术!
D. 醉烟
酒能喝醉,烟也能醉人。除了香烟和水烟,还有一种裹得很粗壮的叶子烟,国外叫雪茄烟。有一次,我遇见一老者抽叶子烟,出于好奇,接受了他的邀请,接过来吸了两口,顿觉天旋地转、头昏脑涨、胸口发闷。这就是醉烟的表征,从此再也不敢抽叶子烟了。
以上是职业烟客,还有一种业余烟客,也很有意思。
E. 包口烟
包口烟属于吸假烟,是业余烟客的典型特征。他们平时不买烟,也不抽烟,但遇到别人散烟,他也接过来,但抽的却是包口烟,即吸入的烟雾并不进入肺部,而是包在口腔中,停留几秒就吐出。
怎样判断他是包口烟呢?一是吸烟后双腮鼓起,然后立即吐出;二是看他吐出烟雾的颜色,吸入肺部的烟,出来时颜色较浅,接近白色;而包口烟吐出的烟雾偏青色。
我有一个同学抽了几十年的包口烟,而且是天天买烟来抽,现在已经养成习惯,居然无法戒除。由于烟雾长期含在口中,牙齿已经熏得黄中带黑了。
F. 辨别烟瘾大小
怎样鉴别一个人烟瘾的大小?首先看他牙齿,颜色越黄,烟瘾越大;其次看手指,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,香烟没有过滤嘴,都是用食指和中指紧紧夹住烟头,直到烫手才丢弃。所以,长期吸烟者,食指和中指都被熏得秋黄,颜色越黄,烟瘾则越大。当然,随着过滤嘴香烟的普及,这种检验方法已经不灵了。
现在要辨别一个人烟瘾的大小,可以通过残留在他身上挥之不去的烟味来判别。一般来说,烟瘾大小与烟味的浓淡成正比。烟味越重,则烟瘾越大。如果有人在不吸烟的状态下从你身边数米之遥走过,你仅能闻到淡淡的烟草味,那么他大概每天抽烟十支左右;如果闻到浓烈的烟味,那么,他至少每天抽一包烟以上。
我有时也能闻到自己身上的烟味,也经常讨厌自己,所以走路都尽量远离人群,更要远离女士,以避免人家那种鄙夷的目光。然而,据说有的女士并不排斥吸烟,还喜欢闻男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烟草味,噫!还有这等好事?可惜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哦!
从我接触的人来看,烟瘾有大有小。烟瘾大者,每天至少两包,除了吃饭、睡觉,他的手上始终夹着一支烟;烟瘾小者,每天几支即可,甚至身上揣着烟也会忘记抽烟。
我也曾经遭遇过吸烟之囧境。有时与同事、朋友一同外出,我烟瘾大,发烟勤,一包烟很快见底,周围一时又找不到烟摊,就只盼望他们发烟了。谁知他们烟瘾小,居然只顾说话,忘记吸烟了。一边是抓耳挠腮,一边是浑然不知,真是急刹人也!
04
我的两大精神支柱:
象棋与香烟
象棋与香烟,是我青年时代的两大精神支柱,依靠它们,我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。一些知青下乡多年,在返城无望,精神几近崩溃之时,就会破罐子破摔,放纵自己:偷鸡摸狗,打架斗殴成为生活中的常态。而让我避免这些恶习的,就是象棋与香烟。
象棋爱好者中,大多数都抽烟。我当知青的时候,经常回城下棋,自然离不开香烟。以文会友、以棋会友是中国几千年的一个文化传统。一个人的棋艺越高,越能受到大家的尊重,越能收到更多人递来的香烟。
有一位从国营大企业出来的老哥,棋艺极佳,棋品也好,从不悔棋,大家都喜欢向他讨教。但他似乎混得比我还惨,在棋局紧要时分,他在身上东摸西摸,然后轻轻地对我说:“道谢你一支烟,”我从沉思中清醒过来,连忙递上烟去,也给自己和旁边观棋人点上一支。两盘棋下来,一包烟就道谢完毕,那可是我三天的口粮哦!
知青时代,我对于象棋的痴迷程度,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,天地之间,何以解忧?惟有象棋!我曾作打油诗云:
任你鲜衣怒马,
我自淡饭粗茶。
一支香烟在手,
楚河汉界厮杀!
1978年到成都读书,没有经济来源,仅靠助学金和父母的支助生活。但为了下棋,我每月还是省下一些钱,买上一条红芙蓉香烟(两毛七一包),每三天一包,每天定量6至7支。当然也要贯彻“农忙吃干,农闲吃稀”的最高指示,即下棋时多抽,不下棋时少抽,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月的预算平衡。
05
成都棋园众生像
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自古以来,文人们吟诗、作赋、品茗、弈棋之风盛行。尤其在文革后期,许多人无所事事,只能成天下棋。七十年代的成都象棋界,以刘剑清、陈新全、陈德元为最高水平,号称蜀中三剑客,他们是专业棋手,经常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比赛。
说来也怪,正应了一句古话: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!不管围棋还是象棋,四川男子棋手都是处于全国中游水平,从来没有一个人夺得过全国冠军。但女子围棋却出了一个著名人物——孔祥明,她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女子围棋冠军。四川围棋界还出了一个牛人黄德勋,他没有拿过全国冠军,但却多次在全国围棋比赛中战胜冠军聂卫平,成了聂卫平的天然克星。
七十年代末,成都举行过一次全市的业余象棋比赛,产生出的前二十名,统称为成都市甲级棋手,代表着四川省业余棋手的最高水平。这些人的棋艺功夫甚是了得,据说蜀中三剑客都不敢轻易与之下棋,怕万一失手丢了自己面子。我经常在星期天到棋园观看高手下棋,细心揣摩他们的招法。有时从早看到完,中午就在棋园门口买个烧饼度日。
人气旺盛的成都棋院棋艺大厅,正在表演象棋车轮大战,现在已经严禁吸烟了。(网图)
当时的成都棋园,烟火很旺。大厅内人头攒动,烟雾缭绕,一大帮围棋、象棋高手云集。中国象棋是我的幼儿学,当知青时也看了一些棋书,对于象棋的开、中、残局都有一定的基础,也会下盲棋。1981年,在四川大学首届学生棋类运动会上,我以不败战绩夺得男子组的象棋冠军。但在成都棋园,我最多算作二流水平。
大约是1978年前后,成都出现了下“彩棋”,即有偿下棋。对局费双方面议,从两元到五元不等。成都的甲级棋手最喜欢与外地——那些来自地、市、州的象棋冠军或高手下彩棋。这些棋手在当地棋坛称王称霸,鲜有对手,所以自视清高,目中无人。到了成都,才知道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:被成都棋手让双先或者一只马,还常常丢盔卸甲,痛失彩金。
每天一早,那些象棋高手就出现在棋厅内,口含香烟,手捧茶杯东游西荡,其实是守株待兔,寻找猎物。专县棋手都知道成都高手的厉害,一般会主动要求让双先(也有要求让一只马的),双方达成协议后才开始下棋。
成都棋手不光棋艺高超,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。每次在与专县棋手下第一局棋时(围棋也下彩棋,高手也是如此表演),他们往往走得跌跌撞撞,局势很快陷入被动,自己则不断摇头晃脑,唉声叹气,连按动打火机的手也瑟瑟发抖。面对大好棋局,专县棋手一脸兴奋,幻想着赢棋之后回到县城,享受着众人的顶礼膜拜。但成都棋手在棋局中一番胡搅蛮缠,最终居然兑子成和(和棋双方都不付费),到手的鸭子灰刮了!
棋局结束,成都棋手就百般恭维专县棋手,说些功力深厚、棋逢对手、向你学习之类的漂亮话。专县棋手的虚荣心立即膨胀起来,放松了戒备之心,主动递烟过去,要求继续对弈。成都棋手就会说:哎呀!,让双先,你还略占上风。下棋又非常累人,要下就下五元!专县棋手欣然同意。
棋局重新开始,成都棋手顿时凶相毕露,不给对方任何机会,手起刀落,连赢几盘。轻松逮住一只肥兔:半天收入十多元(当然不会天天都有这种好事)!须知,那时一般人的月工资才三十多元。
1981年,我的同学吴泽贤介绍我与成都市的一位甲级棋手下彩棋,对局费五元。我非常希望向高手讨教棋艺,但当时口袋中只有几元钱,也深知不是他们的对手,有些心虚,不敢应战。泽贤为我壮胆“不怕,有我”。我于是提出要求:对方让我双先,而且不管输赢,只下三局。双方很快达成协议。我当时心中计划的是:利用双先之利,争取下两盘和棋,只输一盘棋。
该棋手约三十多岁,家居九眼桥一带,所以我们三人相约在成都工学院(现为四川大学)的一个凉亭内下棋,泽贤担任裁判的角色。那是9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,秋高气爽,非常适宜下棋。我的优势在于:经常在棋院观看甲级棋手的对弈,知道他们的水平和行棋套路,但他对我却一无所知。第一局我以中炮过河车开局,他依然以惯用的、对付专县棋手的方法来糊弄我,表现得漫不经心,被我抓住机会扩大优势并赢下棋局。第二局,他振作精神,认真对付,抓住我的一个微小失误,逐渐扩大优势,又从优势转化为最终的胜利。第三局我平稳开局,他也随机应变,我竭力利用开局两先的优势,一有机会就兑子,他如果不兑,就会陷入被动。我努力把局势导向平淡,最终弈成和棋。
能够与甲级棋手下成平手,主要原因是握有双先之利。如果下分先棋,我不是他的对手。我以付出两包香烟的代价与高手过招三局,非常划算。后来,泽贤还替我联系了另外一位甲级棋手,对方也同意了让我双先。但高手之间都是相互沟通的,在打听到了我的水平后,大概该棋手觉得穷书生的钱不好挣,油水也不大,最后改为拒绝了。
享受香烟愉悦,不料被人抓拍
06
戒烟很难,
但有志者事竟成
经过我几十年之观察,戒烟确实很难。我的一些朋友,信誓旦旦要戒烟,并且定下口头协议:互相监督,一旦发现谁抽烟,就罚款一百元。但下一次见面,依然香烟在手,协议荡然无存。我发现,即使是下定决心要戒烟者,都要经过多次的煎熬与反复,很难一次成功。
我把戒烟划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主动型戒烟,即充分认识到吸烟危害之后作出的果断决策;另一种是被动型戒烟,即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,比如患上气管炎、哮喘病,一吸就喘,只能戒之。根据我的观察,被动型戒烟者的成功率远远高于主动型戒烟者。
在我的一生中,曾经做出了无数次戒烟决定,也尝试了很多次戒烟,但都半途而废。在农村学抽烟,是为了获得树荫下的小憩,当然不能戒;回城当居民后想戒烟,但因为苦闷与下棋的缘故,还是断断续续地抽烟,只是减少了吸烟的数量;读书时也想过戒烟,但我离不开下棋,就离不开香烟的助攻;暗自决定:工作之后一定戒烟。谁知工作后有了工资收入,抽烟更多了,达到每天一包。后来使用电脑办公之后,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制作电子课件,都需要集中精力,更离不开香烟的提神了。
真正促使我下决心戒烟的是近几年各地戒烟令的出台,导致在公共场合如会议厅、商场、汽车、火车都不能抽烟。2017年去日本旅游,虽然空中飞行只有四个多小时,但从进入成都机场到离开日本大阪机场的七八个多小时都不能抽烟,饱受煎熬。更惨的是2018年夏天从成都飞法兰克福,空中就需要飞十多个小时,烟瘾发作之后的那种煎熬与痛苦,用四川话来形容:就像是被猫抓了一样难受。在日本和欧洲,室内都不能抽烟。香港更严苛,在大街上也不能随便抽烟,必须在有吸烟标识的地方才能抽烟。
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,瘾君子就像是过街老鼠,已经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。另外,几十年来,我的家人对我吸烟也颇有微词,这也是促使我戒烟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正是:
四十八年不离手,
夜半失眠整两口。
太太常在耳边念,
工龄不如烟龄久。
由此我意识到,香烟是必须要戒的。与其在人人喊打声中戒烟,不如自己主动戒烟;与其生病后的被动戒烟,不如主动来一个自我改正、自我更新。2018年12月,我下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戒烟决心,并制定了具体方案:
首先是采取自我隔离措施,不与瘾君子来往,即便是朋友、同事、邻居,只要吸烟,就不往来。其次是少上街,即便要去,也是绕着烟摊走。如果犯了烟瘾,就做几分钟的深呼吸;再次,尽量不做动脑筋之事,不写文章不下棋。如果烟瘾难熬,就抽电子烟,而电子烟的气味非常难闻,抽两口就扔掉了;最后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,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看疲倦了就睡觉。
有人介绍了一个更直观有效的戒烟方法:找一个人工制造的被香烟熏了几十年的肺部模型,或者一张肺部被香烟熏得黢黑的图片挂在室内,烟瘾发了就看一看,据说效果奇佳,很多人都吓得不敢抽烟了。
开始戒烟的第一周,大脑中会经常出现抽烟的幻觉,甚至能闻到尼古丁的芬芳,也经常在梦里吸烟。第二周,这种现象开始淡漠。到了第三周,基本不想吸烟了。经过一个月的艰难困苦,终于戒掉了伴随我将近半个世纪的香烟,至今已经三年未复吸。现在即使与抽烟者相处,我也能泰然自若。当然,在生活中还是要尽量远离抽烟者,免吸二手烟。
感谢上天的厚爱。戒烟三年来,我的身体没有感觉任何不适,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。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,除了肺部结节和一些常见疾病之外,暂时没有发现大的问题。我把自己的戒烟经历分享给大家,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戒烟的行列,彻底摆脱吸烟的烦恼。最后,我要向48年来吸过我的二手烟的家人、朋友、同学、同事、邻居,致以深深的歉意!恭祝大家身体健康,心情愉悦,诸事顺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