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始,它是恋爱社交的“技术”;
后来,它成了情感操控的“黑话”;
最后,它进入职场、家庭、教育,变成一种精神剥削的隐喻。
今天,我们来系统梳理一下“PUA”这个词的意义演变,揭示它如何从一个“社交自救指南”,堕落成了“操控术”的代名词。
一、起点:PUA曾是“自我提升”的亚文化
PUA 最初是“Pick-Up Artist”的缩写,意为“搭讪艺术家”。它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,背景是:
两性关系的焦虑:不少男性在日益自由的性别文化中感到迷茫、挫败;社交技能的稀缺:一些人将“恋爱失败”归因于社交表达能力欠缺;心理学与市场学的混合体:他们开始试图将“追求”变成一门可学习的技能。
PUA早期的实践强调:
增强自信与仪表;学习非暴力沟通;应对社交焦虑;理解性别心理差异。
📖 代表作品:
2005年,记者尼尔·施特劳斯出版了非虚构作品《把妹达人》(The Game),深入描写他在PUA圈子中的真实经历,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。这本书虽然记录的是自我成长旅程,但也描绘了PUA圈子中的虚荣、欺骗和心灵空洞。
二、变形:从“搭讪技巧”到“操控工具”
随着传播扩大,PUA逐渐发生偏移。几个标志性的技术和观念开始走向灰色地带:
❗关键词术语:
Negging(打压诱惑):通过微妙的贬低制造自卑感;DHV(展示高价值):过度包装、炫耀资源;IOI/IOD:利用“兴趣指标”和“失兴趣指标”操控情绪起伏;Frame Control(框架控制):试图主导关系的节奏与结构。
这些手段越来越像是一种**“赢得控制感”的游戏**,不再关心“是否平等”,而在乎“如何压制”。
三、在中文世界的污名化与泛化
🔻 第一步:情感领域的堕落
随着网络PUA课程在中国兴起,尤其在豆瓣、贴吧、知乎、小红书等平台上,“PUA术语”被大量包装为“情感话术”、“恋爱指南”、“高情商秘籍”。但它们逐渐暴露出:
利用女性的情感需求行骗;教授“洗脑、榨取、速推”;诱导他人放弃判断力、产生依附感;极端案例中,受害者遭遇诈骗、情感崩溃、甚至自杀。
PUA从此在中文舆论中彻底污名化,被媒体称为“情感诈骗术”。
🔻 第二步:职场PUA的泛化延伸
PUA概念很快被移植进职场。上下级之间,某些管理者也在使用相似的“操控话术”,施加情感压力、制造心理依赖。
常见职场PUA话术:
“公司现在需要你,不拼不配活。”“别人都加班到两点,你也不能拖团队后腿。”“升职机会给你,是我保你上的。”
它们和恋爱PUA一样,都基于权力不对等,诉诸心理操控,而非理性沟通。
四、从术语到社会现象:PUA的三重演化
PUA不再只是“男人学把妹”,而是一种借由技巧、话术和结构性不对等完成控制的社会隐喻。
五、参考书籍与思想源流
这些书中,有的被扭曲滥用,有的提供了识破操控的思维工具。关键是如何使用。
六、我们如何面对PUA文化?
✅ 1. 警惕“技巧包装的冷酷”
当人际关系被当作博弈,不再关心理解与平等,而只想获取资源、操控对方,我们就已经滑入PUA式关系。
✅ 2. 辨认“话术背后的意图”
判断一个话术是否是PUA,不看它“说得多聪明”,而要问:“它是否剥夺了我的判断、尊严和自由?”
✅ 3. 把自我成长还给自己
真正的“自我提升”不该以伤害他人为代价,也不该建立在不安全感上。
✍️ 写在最后:一个词的命运
PUA这个词的命运,本身就是一段社会心态史的缩影:
它从一种渴望被理解的技术,堕落为控制他人的工具;
它揭示了现代人对关系的不安全感、对他人的不信任、对自我价值的焦虑。
要真正终结PUA文化,并不是靠“抵制话术”或“封杀教程”,而是从根本上重建尊重、平等、有边界感的关系观念。
📣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“书海星航”,添加微信 fengpu1976,可加入“心理关系”专题讨论群。
传播知识,传播力量。